推荐阅读:兼职美工 《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应该带着哪些问题去阅读? 《认知觉醒》:让自己获得新生 《纳瓦尔宝典》:掌握财富和幸福的密码 《深度关系》:探索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的奥秘 《思考,快与慢》:我们是怎样做出明智决策的? 《长安的荔枝》:荔枝使李善德的逆境传奇 第三章 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版)的深入实施,大单元教学逐渐在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追捧。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大单元教学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其紧密契合了当前学习科学研究和创新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它强调“全学习”的理念,注重知识的结构化与自组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实现学以致用。同时,大单元教学还倡导跨学科学习、融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以及真实任务驱动等先进学习方式,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复杂世界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通过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大单元教学能够将多维度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机整合,指向概念性理解,从而在教育界引发广泛关注。其次,人们追逐新鲜事物的传统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单元教学的流行。在追求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人为了紧跟潮流,急于实施大单元教学。然而,由于对大单元教学的真实内涵和实践方法了解不足,部分人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然而,尽管大单元教学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但我们在实施之前仍需深入研究和理解其核心理念与实践方法。在追求教育创新的同时,我们更应脚踏实地,通过研读相关书籍和文献,逐步掌握大单元教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果,真正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单元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国外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本章旨在梳理国外单元教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一、国外单元教学发展状况(一)单元教学的早期探索与理论基础1.杜威的实用主义单元教学模式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其独特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单元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杜威提出的单元教学模式具有明确的基本程序,包括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与课题、拟定解决课题的方案、执行计划以及总结与评价等步骤。◆ 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巧妙地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兼职美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主动进入学习状态。这一步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背景,还为他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 确定问题与课题。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或要研究的课题。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拟定解决课题的方案。学生根据确定的问题或课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研究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正和完善方案。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 执行计划。学生按照拟定的方案或计划,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如调查、实验、制作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步骤是单元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的培养。 ◆ 总结与评价。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技能。这一步骤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他们未来学习方向的指引。 杜威的实用主义单元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该模式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在继承和发展杜威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设计教学法”。他主张“学习大单元”,即取消分科教学和固定的教材,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依据来安排学习单元。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使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他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和发展设计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他的这一创新被誉为教育领域的重大突破,他也因此被誉为“设计教学法之父”。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学方法,其早期探索与理论基础主要源自20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2.德克乐利教学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比利时教育家德克乐利作为新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在布鲁塞尔的学校中积极推行了一种以“整体化”和“兴趣中心”为原则的教学方法,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誉为“德克乐利教学法”。其特点是:◆ 制订单元题目(主题)。与传统的按科目或章节进行教学不同,德克乐利强调以整体化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内容。他精心设计的单元题目,往往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旨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有趣现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根据单元题目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他打破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和合作中探索知识,发展能力。 ◆ 每个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一个单元的教学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形成连贯的思维框架,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德克乐利教学法的实施,打破了按照科目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单元教学思想的萌芽。它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德克乐利教学法的推行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教育工作者被其新颖的理念和实践所吸引,纷纷尝试在自己的学校中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德克乐利教学法的思想和实践仍然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单元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多元化发展单元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多元化发展是教育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演进,单元教学不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逐渐演化为一种融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综合教学模式。首先,单元教学理论的深化体现在对教学过程更为细致和系统的理解上。193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莫里逊提出的“五步单元教学法”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这一教学法通过探索——提示——自学——系统化——复述五个步骤,让学生在几天或一周时间内学习教材上某个专题或解决一个问题。“五步单元教学法”理论对现在的单元教学仍然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学习框架。它不仅强调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某个专题或解决一个问题,还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这种深化理解使得单元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单元教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体现在与其他教育理论和教学策略的融合上。随着系统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单元教学开始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审视。美国学者加里·鲍里奇提出的观点强调了通过多个课时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知识、技能和理解的逐渐发展。这一观点与单元教学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即通过整体把握和系统设计来优化教学过程。此外,单元教学还吸收了其他教育理论,如合作学习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等,形成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立体的教学模式。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单元教学也注重实践应用。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单元教学与其他教学策略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例如,有些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单元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有些教师将单元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单元教学也开始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通过利用数字资源和在线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体验。例如,利用在线视频、虚拟实验室等资源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随着系统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学者们开始从系统的角度审视单元教学。美国学者加里.鲍里奇依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认为“通过计划好的许多课时的共同作用,知识、技能和理解得以逐渐发展,产生出越来越复杂的结果”。这说明,对学科的知识、技能、思想的整体把握并进行教学,会产生“1+1+1>3”的效果。(三)单元教学在学科领域的应用与实证研究单元教学在学科领域的应用与实证研究是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单元教学逐渐被引入到各个学科领域,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在数学学科领域,单元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证研究。阿德尔卡里姆(Abdelkarim R)和阿布亚达(Abuiyada R)等学者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单元教学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他们发现,采用单元教学方式的学生在数学成绩上普遍表现出更高的水平。这是因为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形成连贯的思维框架,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为数学学科中单元教学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其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推广提供了借鉴。除了数学学科,单元教学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证研究。在语言学科中,单元教学被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通过设计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的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单元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积极参与和互动中提升语言能力。在科学学科中,单元教学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学科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学习能力。通过单元教学,教师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此外,单元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他们在探究和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这些实证研究不仅证实了单元教学在学科领域应用的可行性,还揭示了单元教学对不同学科学生的积极影响。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单元教学在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方面的潜力和优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单元教学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具体设计和实施。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来优化单元教学的设计,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四)跨学科视角下的单元教学研究与创新跨学科视角下的单元教学研究与创新,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旨在通过整合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跨学科教育则强调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因此,将跨学科视角引入单元教学研究,有助于推动单元教学的创新与发展。首先,从定义上来看,跨学科视角下的单元教学研究具有多个层面的内涵。戴安娜·罗顿和马克·秦等人将跨学科教育定义为一种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强调对两门及以上学科的知识、资料、技术、工具、观点、概念或理论进行辨识、评价与整合。这种定义突出了跨学科教育的整合性和综合性,与单元教学的理念相契合。通过跨学科视角的引入,单元教学可以更加全面地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更加完整和深入的学习体验。其次,维罗妮卡·曼西拉提出的定义强调了跨学科教育在推动学生认知进步方面的作用。她认为,整合两门及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与思维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产品或提出新问题。这种定义凸显了跨学科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潜力。在单元教学中,通过引入跨学科视角,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促进跨学科研究》中提出的定义则强调了跨学科研究在提升基本认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该定义认为,跨学科研究是对个人或团体对两门及以上学科的信息、资料、技术、工具、观点及理论进行整合的研究模式。这种定义突出了跨学科研究在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的优势,与单元教学的目标相契合。在单元教学中,引入跨学科视角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问题,从而找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解决方案。最后,艾伦·雷普克在《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中提出的定义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过程性和目标性。他认为,跨学科研究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进程,旨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见解和方法,构建更加全面的认识。这种定义强调了跨学科研究在构建新知识体系方面的作用。在单元教学中,引入跨学科视角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和深入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跨学科视角下的单元教学研究与创新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视角下的单元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关注跨学科视角下单元教学的评价问题,以确保其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二、国内单元教学研究的演进与实践:从理论探索到核心素养的融入(一)我国大单元教学演进过程概要1.早期探索阶段(1922年~1999年)◆ 五四运动后的教学变革:五四运动后,我国教育领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梁启超先生于1922年提出的“分组比较”教学法,强调教科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兼职美工对后续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 单元型教材的诞生:随着教育部于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单元型教材应运而生。夏丐尊和叶圣陶于1932年至1935年间合作编著的《国文百八课》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教材,它正式确立了以单元为手段的授课方式。 外包美工◆ 学者对单元教学的深化理解: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学者们对单元教学的理解逐渐深化。 朱绍禹(1983)从单元编排方式角度将单元教学解释为,按类聚原则,把某一方面相同相近的课文组织在一起,确定同一教学目标,安排同一教学主题,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求突出地收到某种教学效果。简言之,为实现教学目标,将内容相近,题材相同的文章以某一主题整合成一个单元,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即为单元教学。黄光硕(1983)从单元教学的方法出发,将单元教学解释为:教师以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通过一两篇课文的讲读带动单元其他课文的自读,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并把阅读训练、作文训练、语文知识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以便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黄先生认为,单元教学就是通过精学一两篇文章掌握该单元里的这一类文章。)◆ 大单元教学的初步探索:在大单元教学的萌芽阶段,其核心理念得以初步展现。具体而言,大单元教学是以特定活动为轴心,紧密结合儿童的需求与兴趣,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组织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详尽的网上文献检索,笔者发现了最早提及“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文献,即1994年《现代特殊教育》杂志所刊发的一篇文章。该文章对大单元教学进行了如下深入界定:“大单元教学,即以特定活动为统领,紧密围绕儿童的兴趣与需求,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一系列系统性、关联性的单元,旨在全面传授学生基本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学科知识。”文章以“五星红旗”大单元教学为例,详细解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这一大单元由四个紧密相连的小单元构成,分别是围绕主题设计的生活单元、作业单元、学科知识单元以及日常生活指导单元。在这些单元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丰富而多样,如深入理解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学习书写“五星红旗”等相关汉字、掌握数字“5”及其加减法运算、学习升旗的礼仪规范以及学唱歌曲《国旗,我爱您》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更能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知识,实现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12期刊载了李吉林老师的文章《优化教材结构,进行“四结合”大单元教学》。在这篇文章中,李老师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来重新组织教材,实施“大单元”教学,并有效沟通篇与篇之间的联系。其主要策略是将题材相近的课文重新归类,构建新的教学单元,旨在将“读与写”、“文与道”、“课内与课外”、“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等要素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的整体,李老师将其命名为“四结合”的大单元教学。李老师所实践的“大单元”教学模式,与后来的“群文教学”、“主题教学”或“单元整体教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实践案例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巧妙地与“班队”活动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文与道”的深度融合。 ◆ 单元教学的原则与整体性:王学东(1993)提出了单元教学应遵循的整体性、比较性、规律性和应用性原则兼职美工,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覃可霖(1995)进一步强调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认为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应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2.方法深化与模式形成阶段(1999年-2019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大单元教学在方法学习及迁移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郑桂珍等学者针对大单元教学在促进学生自学方法与独立研究能力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创造性地提出授法课、习法课等课程类型,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姜鸿翔进一步提出“四步骤八课型大单元教学模式”,该模式与郑桂珍等人的观点相互呼应,均强调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操作指明了方向。成曼珊、谢振国于1988年所著的《四环节智能训练单元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革新,主张将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和生产者,将教学重点转移至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训练上。此举旨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智力,并使其牢固掌握基础技能与知识。此外,在单元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诸如“三部曲十八字”单元教学法、“七步骤整体化”单元教学法、“六环节四迁移”单元教学法以及“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单元教学的理论体系,更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在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方面,学术界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钟德赣于1990年提出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单元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该教学法将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细分为五个步骤,每个步骤再进一步细化为三个课型,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等基本原理指导课堂教学,旨在逐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与“自能作文”的能力。1999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16期发表了郑桂珍的《更新教学模式,实现素质教育——语文大单元教学浅谈》。该文虽沿用“大单元教学”概念,但核心在于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教材单元文本,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亦能习得学习方法。文章明确指出,该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最终能够独立思考、研究,并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主获取知识。郑桂珍的文章重点强调了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将单元教学划分为授法课、习法课、用法课一(温故知新)、用法课二(注重知识积累)、反馈课(验法课,用于总结和改进)以及用法课三(以读促写,提升写作能力)等多个环节。这种设计更倾向于直接教学法,与我们当前所理解的大单元教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将其视为以方法学习和运用为主要目标的单元整体教学更为恰当。申铁于2016年在《聚焦数学核心内容的单元教学设计》一文中深入探讨了单元教学的六大特点,并倡导教师采用单元教学设计。他提出了数学学科单元教学的一般模式,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详细说明了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实现了单元教学设计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过渡。邓玲在2017年提出的“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是一个以“高质高效”为目标构建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由启始课、阅读课、作文课、活动课、总结课五个“集成板块”组成,形成了一个“纵有系列,横有关联”的教学组织框架。该模式不仅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顺应了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在数学学科中,国内多数数学教材均按单元编排,这有助于数学知识呈现整体结构化。实践证明,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建构数学学习认知结构和认知时序,进而促进深度学习的自然发生。钟启泉基于ADDIE模型提出了单元教学的一般模式,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ADDIE模型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ion)五个阶段,为单元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理念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的展开进一步推动了单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该课题的引领下,多位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研究,探索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杨晓翔老师提出,重建课程整体理念需要学校管理、教师培养和单元教学设计等多方面共同作用,为单元教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在美术学科中,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大根也提出了在“大概念的统整”下进行单元整合和设计的观点。他强调避免知识碎片化,让学生通过单元教学对知识产生整体性的认知。这一观点为美术学科的单元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创新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和国际教育界的广泛推崇,大单元教学逐步迈向了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创新发展阶段。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2022版)》为大单元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在这一阶段,大单元教学不仅聚焦于知识的系统传授和方法的学习迁移,更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者们如庞茜、赵庭标和代保明等,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深入探索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他们紧密结合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活动,通过案例研究、实证分析和教学反思等方式,推动了大单元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单元教学的理论体系,更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大单元教学实现了从单一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提升的综合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关注,大单元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单元教学积极探索与新兴技术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高效的学习体验。钟启泉教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论》一文中指出,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日益紧密,而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整合性、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他强调,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黄光明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研究》中,详细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他认为,单元教学应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整合学科内容、优化教学程序、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学体系。同时,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单元教学评价方法,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估。王继国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单元教学效果评估》一文中,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他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推广和应用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了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例如,刘勇等人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他们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郑国民、孙宁宁(2022)在《语文单元教学的反思》一文中,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刻剖析了我国语文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非逻辑型、系统性的教学内容不宜采用系统化、逻辑化的方式进行分解组织,过分关注单元整体而忽视单篇教学,导致只抓住了表面而忽略了实质。倪昌国老师则关注到单元教学成果的推广问题,认为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单元教学并未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实施,甚至出现了“走样”的现象。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2022版)》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学者们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导向,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庞茜等学者将物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具体阐述了在每个环节中如何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物理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紧密结合。赵庭标则强调了在单元教学活动规划中将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并以具体单元的教学简录与反思为例进行了说明,展示了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代保明以统编八年级上册为例,通过单元教学将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为语文学科的单元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该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重构教学目标、内容和程序,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理论层面,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科大概念的提取、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以及教学程序的逆向设计,旨在通过整合跨学科知识和设计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在实践层面,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如主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在评估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效果时,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指标。一些研究通过对比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大单元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水平。同时,一些研究还关注了大单元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尽管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确保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普及?如何针对不同学科和学段的特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大单元教学方案?如何进一步完善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和解决。展望未来,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共同探索更加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 |